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異地生活一陣子,突然發現自己說起話來 帶有他方的口音!而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兩地移動前會很自然地打開 手機使用地圖工具?這樣的不知不覺,蘊含有時間及環境兩種基底,讓 很多習慣的養成毫不費力,未曾經歷內心抗拒,站在學習的端點來看, 真是美好的情境。觀音國小的教學團隊也發現了箇中奧妙,靈巧地將素 養教育梭織進孩子的校園日常,創造沈浸式的素養學習環境!
如果學校是個主題式遊樂園,那麼教學團隊肯定是將主題概念貫穿整個 園區的設計師兼建築師了!如何讓團隊對於主題有「共識」,即成為黃 桂蓉校長辦學推動上重要的一環:「現在校內的老師都沒有參與過之前 校訂課程的規劃,在對這部分沒有共識的狀況下,老師們很難找到特色 教學的重點方向」。以終為始,有了共同的目標才能喚起抵達的動力, 「我們以系列工作坊的形式,讓老師各自在便利貼寫下希望孩子們養成 的三個能力,再回到團體中收斂各個老師的觀察與想法,並對焦既定課 程內容及核心課綱,其中涵括了閱讀素養強調的自主學習能力。」桂蓉 校長分享道。理念的落實,除了課程設計,如何檢核教學成效也相對重 要:「接下來我們也幫老師整備具足課程評鑑能力,從學生學習動機是 否被喚起?團隊所凝聚的品格教育『智慧、仁愛、勇氣』是否有成功的 融入課堂?藉由評鑑工具輔助,老師們在實踐多元豐富的教學設計時, 依然能精準對焦團隊共識的辦學方向!」。從共識凝聚出團隊向心力,進而喚起老師投入課程推動的動力,觀音國小教 學團隊的行進方式,何嘗不是在實踐素養教育的真諦!
新課綱推動這幾年,如何幫忙教育現場化解教學方法轉變的壓力,黃佑民主 任遞出了一個溫柔的解方:「如果透過朋友的角度分享新知,老師們在輕鬆 自在的氛圍下,就有機會慢慢關注當前教育的重點趨勢。」。當老師有素養 教育相關的概念,不一定非要規劃特定課程,從班級經營到不同學科的帶 領,老師皆能自然融入閱讀素養思辨的引領。五年級班導李靜怡老師分享 道:「我在教室裡設有大量書籍的櫃子,跳脫過去撰寫心得等同『閱讀』的 做法,我會花時間陪伴孩子在文本中練習思辨和理解能力,即是因為我對閱 讀素養能力的重視,而戮力創造對應的教學環境。」;擔任六年級班導的陳 矩賢老師則彈性運用週二早修時間,引導學生使用Chromebook進入PaGamO 練習每週派發的素養任務,矩賢老師回想:「班上推動初期,我沒有給太多 壓力,而是鼓勵他們開心去做就好,做久了學生自然會熟悉不同類型的文 本,也累積許多領域的背景知識。」。從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作息感開始, 逐步加入獎勵機制,鼓勵其投入題組所引導的閱讀理解能力練習,不僅激發 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最後在識字率測驗上,孩子們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學習 成果!
觀音國小的校園日常,在許多看似不經意之處,皆蘊藏有素養導向教學的巧思;教育理念能夠如此溫柔又綿密的落地實踐,仰賴的是每位老師對於辦學 目標的共識,以及觀音國小整體教學團隊由衷而生的教育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