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邀請到(左起)PaGamO創辦人葉丙成、iWIN執行長黃益豐、LINE台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以及《親子天下》主編邱紹雯與會探討網路素養的重要。黃大川攝
提到數位素養,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長時間「黏」在3C產品上玩遊戲、聊天,在「從科技素養到媒體識讀 啟動數位世代思辨力」這場論壇中,集合了數位媒體、學校和線上數位學習及資訊安全三個面向的意見,告訴家長「閱讀」其實是數位素養的基礎。
2020年受到 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的影響,在食衣住行方面變得更加依賴數位的力量,LINE台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舉例,三五好友在 LINE 裡面開視訊一起在同步頁面逛電商、看電影,在必須維持物理距離的狀況下,人們找到社交和人際關係的新選項。
除了去年大家熟知訊息查證平台外,陳立人也提到 LINE 開始思考,如何讓數位素養在孩子的學習中放大效果,因此,今年 LINE 和 PaGamO(素養品學堂)、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和均一教育平台都有合作,分別從知識學習、閱讀能力和資訊安全等部分切入。這些合作如同孩子在數位素養所具備能力的地圖,透過 LINE 做了數位的整合,也因為其社群媒體的特性,讓這些科技素養學習的種子擴散得更遠。
這些行動有效嗎?陳立人舉出數據,以打擊假訊息為例,去年到現在LINE的錯假訊息舉報高達21萬人。「媒體識讀能力包含辨別假訊息的警覺性和找出正確資訊,目前大家已經開始會懷疑訊息的真偽,這樣的科技素養可以深化下去。」
然而,網路方便對數位素養不足的孩子來說,可能是另一種隱憂。也是15歲兒子爸爸的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執行長黃益豐,身為兒少資安防護專家,他非常了解家長的擔憂。他提到,家長跟孩子是有數位落差的,常常不知道孩子在網路上交了什麼朋友、正在「玩」什麼社群軟體,因此難以想像孩子會在什麼狀況下遇到危險。
黃益豐指出,目前108課綱在國中和高中關於數位素養有確切的教學內容,但國小是缺乏的,他認為,現今國小的數位運用已經非常頻繁,數位素養應該提早到國小,及早紮根。黃益豐也表示,網路越快、孩子落入陷阱的速度也越快,能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喊停是最好時機,但技術上的防護方法很難完全同步跟上、總是會有漏洞,因此孩子擁有對網路安全的素養和思辨能力,就變成能否安全使用網路的關鍵。
黃益豐舉出一個案例,有位男孩在網路上認識了一位自稱是直播主的女孩,混熟後對方提議在線上「裸聊」,結束後對方給了一個下載連結,邀請對方來支持直播,其實這是惡意程式,能控制男孩的手機通訊錄,於是對方就以裸聊的截圖要傳給通訊錄裡所有人做威脅,向男孩勒索金錢。黃益豐表示,這些釣魚手法防不勝防,但孩子如果事先就了解裸拍和散佈的危機,就能在第一時間止血。
但是提到資訊安全,一般人總是覺得很艱澀難懂,不願意接觸。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 PaGamO 執行長葉丙成,先拋出一個「結果」,根據宏碁基金會收集去年網路犯罪前10名,所犯的法都是刑法,顯示這些犯罪的嚴重度。「大部分家長對數位的態度是兩種極端,一種是全面圍堵、另一種是全面放任,這兩種都很危險。」但許多爸媽的問題除了自己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安全的,另一方面是孩子怎麼讓孩子有興趣主動去學,這是最大挑戰。
要充實資安相關知識,黃益豐提供 iWIN 官網上有許多問答和諮詢的資源。葉丙成以 PaGamO 和 LINE 合作的遊戲,以孩子生活相關的情境,引起孩子學習動機:「你登上頭條新聞的機率有多高?」透過小測驗,孩子透過畢業旅行拍下衣衫不整嬉鬧照片卻不慎流出的情境,幫助了解散佈照片是違反法律的。
數位素養聽起來抽象,實際上可以怎麼做?葉丙成認為,閱讀素養是數位素養的基礎。他舉例,孩子所面臨的現實生活中,想要解決問題,不可能只有「有用」的資訊,會有沒用的、不重要的、假的,因此如何從紛雜的資訊中辨認出真相就需要閱讀素養能力。葉丙成強調,閱讀素養不是只有「看很多書」,而需要擷取、統整和反思,才可能養成有思辨性的媒體識讀。
日本聖瑪莉國際學校學習總監陳巧茵,長期協助世界各地使用數位教學的老師,用數位方式讓孩子更順利學習,她分享對孩子學習數位素養的觀察。陳巧茵認為,首先別讓孩子成為數位世界的絕緣體,其次是用實際的例子讓孩子了解。
陳巧茵觀察,孩子在網路上獲取訊息的方法一直在改變、愈變愈快,「現在孩子遇到問題不 google 了,他們直接看 YouTube 影片,老師已經不是孩子唯一的知識來源。」如果家長執著於不讓孩子接觸手機和電腦,其實是阻斷他們跟世界的連結。葉丙成也同意提早讓孩子接觸數位學習,例如現在的小學生可以做到剪片、拍影片,和呼吸喝水一樣容易,但對一個高中才接觸的孩子來說,同樣在未來的表現,就會差異很大。
關於數位學習,葉丙成觀察到台灣家長和孩子普遍的盲點,「覺得電腦和手機等工具是拿來玩遊戲、娛樂,大家對於在數位工具上學習、幫助工作更順利的能力很弱。」他強調,數位應該是未來能力的助攻。在後疫情時代,遠距工作的能力變得很重要,台灣孩子在未來想跟世界連結,除了外語能力外,就是數位協作的能力。「接下來世界各地的人才,會透過網路數位工具一起做很多事情,台灣有沒有訓練孩子做這些事情?」
論壇的最後,許多家長問到在跟孩子一起培養數位素養前,要如何解決在家和孩子的數位衝突?葉丙成建議,要認清數位是孩子與同儕社交的一環,要給孩子留「面子」,例如規定用到晚上10點,孩子正在與同學組隊玩遊戲,爸媽問都不問就把孩子的網路線「拔了」,朋友看到孩子突然中途離線還聽到背景是爸媽的怒吼,「你要孩子第二天怎麼面對同學?」因此,葉丙成建議,親子共同討論數位使用的時間、用途,達成共識後再一起實行,親子關係較和諧、約束的效果也比直接禁止要好。
Necessary cookie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properly. This category only includes cookies that ensures basic functionalities and security features of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 information.
Any cookies that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is used specifically to collect user personal data via analytics, ads, other embedded contents are termed as non-necessary cookies. It is mandatory to procure user consent prior to running these cookies on your website.